鄂州矿山工人的转型升级之路
在鄂州的群山之间,矿工们在这里挥洒汗水,开凿出一条通向富饶的地下长廊。而今,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加速推进,曾经轰鸣的矿山渐渐“安静”下来,这些工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身份转变。
从传统向智能化的技术革新
“守山吃、伴山眠”曾是老一代矿山人的真实写照,在矿山转型升级的道路上,涌现出了一批学习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的技术尖兵。
吴新武用心琢磨,以智能为支点让矿山实现“蝶变”:他牵头开发的“球团矿无人值守智能造球系统”,让造球团变得和做汤圆一样简单;他与同事合作开发的“井下有轨机车无人驾驶系统”,大大提升了矿石运输的本质化安全水平和运行效率;领衔开发的“选矿团组机器人”项目,获得中国宝武“保罗示范先锋队”称号。
30年来,吴新武完成各类技术改造100多项,技术创新成果20余项。在他的带领下,工作室涌现出武钢劳模、中国宝武青年岗位能手等一大批学习型创新型技术人才。
韩亚民勤心钻研,推动矿山填充技术智能化应用:面对新工艺、新技术、新设备,一切从零开始——在接到全年10万立方米井下充填任务时,从未接触过充填技术的他,给自己定下阶段学习目标,除参加矿组织的充填法培训外,还虚心请教老技术员,专门从网上下载相关书籍、论文进行自学。
为掌握充填进程的每一个环节,韩亚民主动深入充填现场,解决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;为顺利推进每一个技术管理工作,他将落实充填安全、技术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头等大事。他有序推动了填充技术在矿山的应用,为顺利完成生产经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在这场转型中,每个矿山工人的选择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“改变”的故事。他们有的继续扎根矿山,用新的技术开创新的事业;有的则选择转身,走向人生的新天地。
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职业转变
方征中从业35年,从井下矿工、司机、党工部摄影到离岗自主创业,以摄影摄像和经营花店为基础,逐步走向了婚庆发展之路。2015年,他创办了鄂州市喜庆欢歌婚庆公司,将特长和爱好发挥到极致,许多客户慕名而来,使得公司迅速扩张,目前已开设多家连锁店。
为了回馈社会,方征中还聘请所属矿山的10余名离岗矿工和社会离职人员,一家人、一条心、一个方向,立足鄂州、依托专业、大胆创业,走在了转型发展创业的前列。
在朝阳职业月嫂兴起后,离岗居休后的周红珍抓住机遇,先后考取了月嫂证、营养师证、按摩师证,并到北京考察市场,边打工边寻找创业项目。她充分发挥新零售特点,以互联网为依托,打造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,2018年她代理的产品专营店在鄂州开业,如今她代理的女工用品受到了广泛好评。
同样离岗居休的陈荣,先后取得了育婴师证、营养师证、催乳师证,目前在海南三亚从事月嫂工作。经过工作实践,她在婴儿护理、月子餐制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,获得过海口、三亚等地的“金牌月嫂”称号。
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鄂州的矿山工人正在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命运交响曲。无论选择何种道路,他们都以积极的姿态拥抱变化,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风采。
在企业转型过程中,政府、企业共同发力,形成了良性互动。近年来,省、市及企业工会共同努力,以职工需求为导向,提供资金支持、困难帮扶、技能培训,助力矿山职工转型升级。
“量身定制” 订单式技能培训
依托湖北经济技术培训学院的专业化职业技能培训优势,对接社会养老护理和育婴员行业用工需求,省总工会专门“量身定制”,举办“联帮促”离岗转型员工专项就业帮扶培训,帮助56名离岗转型员工现场结业,现场就业。先后分别到武汉、鄂州从事养老护理和育婴员工作。
市总工会一方面与企业联合,在泽林农民工劳务大市场开设转岗职工叉车技能培训班,依托鄂东职业培训学校师资力量,让25名离岗转型员工有效掌握理论知识与实操经验,帮助他们“持证上岗”。
另一方面,大力开展职工(劳模、工匠)创新工作室和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培育工作,为广大职工搭建施展才华、岗位成才的平台,使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成长的“大课堂”、技术创新的“孵化器”、成果转化的“中转站”。
“精准对接”帮扶式创业支持
省总、市总两级工会实施困难帮扶项目,每年至少拿出10万元支持企业职工,为他们送去“娘家人”的温暖,解决后顾之忧,顺利度过困难时期。
针对性强、手续简便、办贷时间短、使用灵活……市总工会与鄂州农商银行联合推出“产改工惠贷”,除支持职工个人创业或为企业生产经营补充流动资金外,还可用于职工个人或家庭综合消费等,为离岗转型职工提供新的发展机会。
此外,工会还鼓励离岗创业的职工们积极参加省市两级“工友杯”职工创业创新大赛,加大再就业人员的创业前培训、创业中指导、创业后扶持,让他们有平台、有机会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。
现如今,鄂州正从“钢城”向“港城”迈进,工会将始终以职工需求为导向,通过技能赋能、创业扶持、就业对接、心理关怀“四维联动”,帮助矿山工人端好就业“饭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