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党史·感党恩·跟党走 ——用红安精神筑牢信仰之基
(“学党史悟思想”理论类三等奖)
古人云:以铜为鉴,可以正衣冠;以人为鉴,可以明得失;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。细读中国共产党党史,在炮火硝烟的年代他所展现的精神熠熠生辉,为国为民有之、铁血纪律有之、艰苦奋斗有之、万众一心有之、朴诚勇毅有之、不胜不休有之……可谓是历久弥坚。从以梦起航的小小红船到新时代的巍巍巨轮,足以“敢叫日月换新天”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,我有幸来到第一将军县——红安研学,现场教学的模式让我在视觉、听觉乃至心灵上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。让我对:信仰的味道为什么甜?艰苦奋斗的本色为什么美?党的靠山和底气为什么强?有了更深的感悟。
犹记得,红薯地里埋银元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。在部队被围困在大山之中的三天里,战士们没有吃上一口饭,只以野果充饥。到了第四天部队决定突围,军长才允许大家每人扒两个红薯充饥,但谁都不敢动,在得到军长有办法解决问题之时才敢行动。最终军长把自己身上仅存的五块大洋,用一个白布包好并写写道:“亲爱的老乡,我们是革命军,因为要同白军作战,未得到您的允许吃了一些红薯,付白洋五元,请收下,并请谅解。匆此”。后来,一位老汉在红薯地里发现了红军留下的5块银元。而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军风也在老百姓中广为传颂。
我想,正是因为战士们坚守革命纪律,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和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,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、相依为命,才筑起打不破的铜墙铁壁,摧不垮的血肉长城。
(一)学党史,感党恩,品尝信仰的味道为什么甜?
红安是我国著名的将军县,是黄麻起义策源地,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、红二十五军、红二十八军都诞生在这里,是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、李先念和200多位将军的故乡。
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,红安儿女向我们诠释了“万众一心,紧跟党走,朴诚勇毅,不胜不休”的坚定理想信念。在长达26年的革命斗争史诗中,红安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,面对外来侵略、反动压迫,红安人民坚定革命信念,为党为民,用鲜血换来了革命胜利。在红安还传唱着一首民谣:“小小黄安,人人好汉,铜锣一响,四十八万,男将打仗,女将送饭”。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,也彰显了红安人民的坚定信仰,这一曲《黄安瑶》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,它所展现的爱党爱国、甘于奉献、勇于斗争的情怀深深的感染着我。
据史料记载,仅仅黄安战役期间,红安人民就给红军捐献了约160万斤军粮。在20多年的武装斗争中,类似黄安战役或比这规模稍小的战斗在红安发生了20多次,大休整10多次,小战斗成百上千次。可想而知,红安人民为子弟兵捐献了多少粮食和物资。据悉,在很多红安人民家中都有一个红军袋,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习惯,即在做饭之前,一定会抓一把米放入红军袋中,为红军屯着。正是心中有的信仰,才让红安人民在那个动荡且物资匮乏的时期,宁愿自己挨饿也甘之如饴。
(二)学党史,听党话,领略奋斗的本色为什么美?
在红安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中,有开膛破肚宁愿自己死,不愿连累别人的秦绍勤;有牺牲亲子,只为保护红军的英雄母亲周家姆;有一心向党,誓死不回头的吴焕先……在红安,红军在哪里,群众的支持就在哪里;战斗在哪里,群众的支援就到哪里;哪里有困苦,哪里就有奋斗的红安人民。我想,正是在共产党员和红军为了维护群众利益抛头颅、洒热血,宁可忍饥挨饿、露宿街头也不惊扰群众的艰苦奋斗本色,才能够让千千万万的红安人民所触动,从而为革命奋斗终生。
在红安烈士陵园,映入眼帘的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;在七里坪,登上顶峰呈现的是观音阁55名烈士的纪念碑;苍翠的松柏象征了英烈们屹立不倒的雄姿,丰耸石碑诉说着先烈们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。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,对党忠诚,用鲜血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,提醒着我们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,居安要不忘思危,要脚踏实地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。
(三)学党史,跟党走,牢记靠山和底气为什么强?
征途漫漫,惟有奋斗。红安精神永长存,作为一名“基层新生”,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。坚持把党史学习、理论学习同总结经验、观照现实、推动工作结合起来,始终不渝的坚定理想信念,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的信仰者、实践者。